公司社会责任门槛有多高?-非1万小时别想窥得门径
更新日期:2018-02-28 11:52:34 已浏览:2309次
梨园行里有句老话叫“宁穿破,不穿错”,意思是说,演员上台唱戏,绝对不能穿错服装,比如武松不能穿蟒袍,包拯不能扎硬靠,崇公道也不能穿厚底官靴。
因为戏剧人物塑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戏剧服装——八九十岁的老艺术家穿上小生的长衫演张生,该跟崔莺莺不正经就得不正经;六七岁的孩子穿上蟒袍扮演佘太君,一台的人都得管她叫奶奶。
演员穿上台的行头旧点、破点都没关系,穿上那身衣服,你就是你的角色;穿错了就代表不专业,要被人喝倒彩。对演戏来说,这是底线。
不仅服装不能穿错,道具也不能拿错。传统相声中有这么一段,说京剧大师谭鑫培有一次唱《文昭关》演伍子胥,上台才发现本该佩带一把宝剑,却错挂了一把腰刀。
这个错误很严重,台下的观众窃窃私语还在其次,下面的唱词对不上茬儿了。伍子胥过昭关,心中焦急,这里的四句唱词本该是:“过了一天又一天,心中好似滚油煎。腰中枉挂叁尺剑,不能报却父母冤。”剑是言前辙,刀是遥条辙,合不上辙,观众非喝倒彩不可。
大师急中生智把唱词改成:“过了一朝又一朝,心中好似滚油浇。父母冤仇不能报,腰间枉挂雁翎刀。”不仅渡过了危机,观众还觉得挺新鲜。大师能化危为机,大多数人则未必,因为没有那个功力。
其实叁教九流、五行八作都有类似的行业规矩,有的表述得矫情一些,叫“职业”、叫“专业”;有的说得通俗一点,叫“活儿”、叫“玩意儿”,那就是某个职业、某种技艺不能随意更改的技术规范,保持专业水准的最低要求。踏过这条红线,就是“雷区”,就要闹笑话。
我是学新闻传播学的,混迹在公司,经常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词汇。比如“责任传播”这个词,我就一直没想明白,到底是用来表述“传播社会责任的行为”,还是用来表达某个主体“有责任去传播”的意思。
老实说,把“责任”“感性”“柔性”这些词汇跟“传播”硬绑到一块儿,对我而言,总有种吃卤煮馅儿月饼、大肠刺身的感觉。
天有寒暑之变,地有南北之隔,人有男女之别,都无所谓高低贵贱,偏偏技艺有专业、业余之分。
韩寒觉得自己台球打得不错,有一次去跟九球天后潘晓婷打台球,结果开了一晚上球。
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门槛儿,不下足功夫翻越这道门槛儿,很难得窥门径。所以过去在梨园行,甭说成角儿,就是有资格上台跑个龙套,也得坐科十年,几度寒暑。
我们今天常说跨界。跨界要有跨界的本事,精通本门技艺的同时还要玩得转旁门,否则很容易滥竽充数、鱼目混珠,成了专业人士的笑柄。
就像我,在社会责任这个圈子里,没消磨够一万个小时,只敢说传播,不敢擅言社会责任。